一、我国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的发展现状与建设经验
(一)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发展现状
1、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
系统性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形势下应对国际挑战、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根据任务与职责的差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承载国家使命的科研机构。其中,国家实验室是面向国际科技竞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创新基础平台,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撑,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成中处于“龙头”地位。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
2、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
(1)我国从2017年开始启动新一轮国家实验室建设,多地省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我国自1984年建设国家实验室,截至今年3月共有12个(名单见表1)。其中,2017年之前建了5个。2017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科技部表示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组建国家实验室。2020年以来,新挂牌组建了7个。从2017年开始,一些地方就已经开始追随政策的脚步,推动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西湖实验室、之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松山湖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被不同程度的视为“国家实验室”的后备军。
表1 我国现有12个国家实验室名单
(2)科技部采用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方式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部分高校紧抓改革契机筹建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2018年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科技部长王志刚2021年底表示,采用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方式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强调,要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阶段性任务。今年上半年,多所高校已将“国家重点实验室”改称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另外,部分高校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为契机,提出筹建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二)各地省实验室发展现状与建设经验
1、高点定位,发展思路清晰。
(1)对标国家实验室,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国共有20个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实验室或省实验室的目标,其中10个省市提出要高标准建设省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之前没有国家实验室配置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在此次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建设布局中最为活跃,出台了建设方案、管理办法、工作指引等文件,明确省实验室对标国际顶级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省内最高层次的科学研究类创新基地,以建成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网络成员为目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据国内相关权威机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4月初,全国各地已有近百家“省实验室”正式揭牌或启动筹建。
(2)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地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发挥区域优势与特色。广东省围绕材料科学、网络空间、再生医学、先进制造、精细化工、海洋科学、生命信息、现代农业、先进能源与数字经济等科技前沿和广东特色领域,从2017年就开始分三批共建设10家省实验室。浙江省之江实验室聚焦于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两大领域,布局未来互联网计算、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五大研究中心。
2、高位谋划,扶持力度大。
(1)省市领导挂帅,院士直接操刀。安徽将争创国家实验室作为全省科技创新“1号工程”,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多个省市纷纷投入重金,聘请学术“大腕”,甚至领导亲自“挂帅”,布局国家实验室。如浙江省之江实验室、河南省黄河实验室,实验室理事长均由省长亲自担任。广东省10个省实验室中有6个实验室理事长由承建地市长担任,其余4个也是由院士、原科技部副部长等高端人才担任。
(2)加大保障力度,建立稳定长效的资金扶持机制。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省实验室建设经费原则上由承建市财政先投入,省财政按省市财政不高于1∶2 的比例采用考核后补助投入。广东省10家省实验室预计总投入652.7亿元,单个实验室占地1000亩、3000名科研人员、首期投入50亿元成为“标配”。浙江打造首批4个省实验室,每家投资100亿元。福建每年支持每个省实验室运行经费不少于5000万元,连续支持5年。安徽对新认定的省实验室进行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后续省财政采取稳定运行支持和绩效奖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支持省实验室稳定运行经费每家300万元,结合绩效考核(每年)或评估(每3-5年)情况,再予以每家不同档次的绩效奖补。
3、高效推进,体制机制灵活。
(1)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广东省实验室初步构建了“省市联动、地市主建、实体运作、充分自主”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省实验室可由单个地市承建,也可采取“核心+网络”等模式由地市联合建设。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按照“两点布局”模式由广州、深圳联合共建。福建省实验室按照“全省统筹规划、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省里奖补 ”的原则建设,有院(校)地合作模式和院(校)企合作模式。
(2)独立法人、充分赋权。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实验室均实行政府所有、实体化建设、独立法人运作,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施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充分赋予省实验室人事、财务、薪酬、科研组织等自主权,采取理事会(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广东、山东等省份赋予省实验室科研项目自主立项权,项目经理事会(管理委员会)审定后报送省科技厅,经审核通过后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创新青年人才引育机制,采取双聘、兼职与专职多种方式广纳贤才。
二、江苏省实验室的发展现状与建设经验
1、发展现状
(1)发布江苏省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引,明确实施方式。2020年5月,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江苏省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由符合条件的设区市政府及相关单位按照上述《江苏省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引(试行)》要求,提出意向,制定方案报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科技厅)。新建省实验室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组织实施。对已建省实验室,根据地方上年度实验室科研年投入及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情况,给予一定自主科研经费支持。
(2)“十四五”期间启动江苏省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目前,江苏已布局的基础研究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中包括:3家省实验室、4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4家省重点实验室。已挂牌成立的3家省实验室分别是位于南京、苏州和无锡的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和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和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建设江苏省实验室。苏州实验室作为国家实验室于2022年9月6日正式揭牌。
(3)采用“省市共建、一室一策”的组织方式培育建设,建立了省级引导投入、地方政府稳定支持、企业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财政每年安排省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并统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对实验室获得国家立项的重大项目和任务,省级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组织的重大自主科研项目、重大公共平台设施,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统筹省级科技计划相关专项资金予以配套支持。截至2021年底,省财政已累计支持紫金山实验室项目经费及自主科研经费1.3亿元,支持姑苏实验室项目经费5000万元,支持太湖实验室项目经费5000万元。另外,将紫金山实验室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管理,享受购买进口仪器设备免税、国产仪器设备退税政策,近两年免税、退税3000多万元。
(4)常州、徐州和盐城对标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加速推进实验室建设。常州市决定对标国际先进,在常州科教城高标准组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并已与南航达成合作意向,计划于今年挂牌运营。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建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于2021年10月挂牌成立,并列入2022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中6个重大创新载体之一。该实验室将瞄准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和国际一流水平,在十四五期间投资总规模为6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0亿元。盐城市与东南大学于2021年9月签订合作备忘录,决定以数字城市与建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为特色,在盐南高新区共建西伏河(数字经济)实验室,力争三年内实验室科研投入超亿元,五年内争创省级实验室。
2、现有3个江苏省实验室的建设经验
(1)紧扣国家实验室功能定位,开放汇聚了一大批“国字号”资源。紫金山实验室探索“人才特区”政策,整合东南大学、中国电科14所等科技力量,组建联合研究中心和伙伴实验室;姑苏实验室依托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机构,统筹集聚各类高能级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优势力量,打造一体化协同创新格局;太湖实验室发挥中船集团的央企优势,构建“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体系布局。
(2)加大要素保障,给予稳定经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一期建设,江苏省和南京市拟投入100亿元。苏州将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新增财政总投入不低于200 亿元,安排建设用地500亩,支持姑苏实验室创建。2021年苏州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了3亿元支持姑苏实验室建设。太湖实验室到2025年计划新增投资61.5亿元。
(3)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南京正建设以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的紫金山科技城,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已孵化培育1000多家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相关联的企业。南京市创投集团以科创基金为基础,与市场化机构和相关园区合作,设立紫金山实验室知识产权基金,围绕未来网络、新型通信、网络安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布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打造南京未来网络与通信产业新生态。苏州推进姑苏实验室全域化多点布局,并逐步围绕苏州的战略性产品、战略性产业、未来科技与产业凝练目标任务,立项了一批重大定向攻关项目。无锡推进太湖实验室的“奋斗者”号深潜器等重大原创科技成果落地,超30家本地企业在重要零部件研发方面与中船协同攻关技术难点,推动无锡海洋装备业创新发展。
(4)实施“揭榜挂帅”引才聚才,持续吸引各类高端创新人才要素集聚。目前,紫金山实验室以刘韵洁院士团队、尤肖虎教授团队、邬江兴院士团队为基础,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已拥有1100余名员工,平均学历在硕士以上,“青年长江学者”以上高层次人才就有60余位,高级职称比例达24%。其中包括数百位编制在原单位、但专职在此搞科研的“双聘人才”。姑苏实验室通过定向攻关项目、设立院士专家工作室和前沿探索项目等多种方式,精准引进包括欧美高水平大学教授、杰青等高水平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团队30个,其中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14人,副高级以上高端人才103人。
(5)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造活力。姑苏实验室设计新型科研模式——成果交易前置,要求合作企业在立项阶段预付成果转让费,姑苏实验室提前转让知识产权,并按照1:1的比例匹配经费,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有力促进了产学研融合,提高成果转化效率。紫金山实验室实施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出台《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管理办法》,规定技术成果最多90%的收益权可由科研团队自主转化,此做法在国内属“第一个吃螃蟹”。
三、对扬州的启示
1、强化顶层设计。根据《江苏省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按照“政府引导、依托单位主建、实验室自主运营”的组织模式,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省市重点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培育,瞄准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和国际一流水平,加强统筹规划,力争五年内建成省级实验室,打造国内一流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根据目前扬州的实际情况,建议培植航空科技瘦西湖实验室,同时持续推进扬州大学部省共建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2、加强工作对接。主动向省有关部门汇报沟通,及时掌握江苏省实验室组建工作计划和认定标准、管理办法、配套政策制定等情况,争取省有关部门在我市省级实验室修订组建方案、明确方向特色、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上提供精准指导,推动更多资源向扬州倾斜。
3、整合创新资源。依托我市高校院所或引进创新要素集聚、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创新主体,采用“1+X”(“核心+网络”)模式组建省实验室。充分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构建“强核心、大协作、开放式、网络化”的协同创新与集成创新体系。
4、加大扶持力度。对组建的省实验室采取“一室一方案”的方式进行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在优先兑现各类市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优先推荐申请各类省政策扶持资金和申报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上级项目。
5、创新体制机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组建的省实验室可以是独立法人实体,不定行政级别,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行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在用人机制方面,实行市场化、报备员额、“双聘”等多种用人方式。实施重大任务汇聚人才,集聚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开放的人才生态圈。
编辑:卜焕林
审核:汪蓓
责编、发布:许婷、薛松
来源:扬州科技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投诉邮箱labbuild@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abbuild.cn/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