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历史与实践逻辑

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自此,“国家重点实验室”概念在政策文件中不再提及。2021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作为国家实验室体系的重要支撑,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与发展对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历史经验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展方向的研究,把握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一般规律,既是当下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求。

回顾改革历程,把准建设规律

20世纪80年代初,以追赶世界一流科技水平为目标,原国家计委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40余年来,历经多次改革和调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上的战略性功能不断凸显。同时,其规模、结构和布局,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问题与研究范式的调整不断演变。

1982年—1991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五年计划攻关任务,并获得了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撑。截至1991年,全国共建立了近4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7个学科领域。

1992年—2002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评估中不断调整。2002年4月,科技部印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2013年,国家在严格评估的同时加大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竞争扩建阶段,陆续增设了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种类型。严格评估方面:2003年,为更好地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科技部对1999年制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修订,进一步规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以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支持方面:2008年3月,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全国约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专项经费的设立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年8月,为适应新形势,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对国家实验室原管理办法进行修订,联合发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力量进行“合理归并”。2017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提出对包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现有国家级基地平台进行分类梳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初按照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7个领域构建,后来又增设了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种类型,在不同学科和行业间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科技力量。全面布局的学科建设,产出了多项单点攻关的突破性成果,竞争机制也促使研究团队不断保持活力。可以说,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

然而,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迫切要求相比,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培养世界一流领军科学家、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2018年,也就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轮评估结束当年,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计划启动。同年6月,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版’”,“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同年12月,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同年,科技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编制完成了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年的科技工作重点包含了“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阶段性任务”。

聚焦关键问题,力扛创新担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组专业性强的细化分支领域科研力量,符合我国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新需求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便于实现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转变,有助于科学地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为担当新时代科技使命构建更合理的支撑结构。

从各类文件和会议指示中可以发现,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更加专注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卡脖子”难题。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介绍,截至今年8月,我国已“重组医药、能源、工程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

需要注意的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技术周期长短各异、前沿交叉创新频出的特点。获批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既需要分工明确,专注与深入结合,又需要协同合作,灵活与机动结合。

今后一段时期,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当继续系统梳理现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分类归并、去粗取精,以对现有科技力量的充分认知应对未来变革;针对重大问题攻关,按照研究任务的规律设置评估考核周期,打造良性互动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以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突破口产生。另一方面,还需要遴选有能力引领世界科学发展和承接国家战略需要的学科与团队,在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科技领域,优先布局一批贴近战略需要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发挥高校优势,赋能体系建设

高校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其中绝大多数与高校相关。

从更加细化的专业名称看,全国重点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定位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晰,主要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所需的联系更加紧密。

未来,高校组建或参与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可根据过往评估对研究成果、人才队伍建设、开放交流水平三方面的评价,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同时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制定更加细化和具体的研究方向。

高校组建或参与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还可以发挥高校学科类别齐全的优势,吸引校内研究人员围绕前沿问题开展交叉研究;培养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为实验室输送生力军,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高水平大学历来在推动学科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中作用突出。将全国重点实验室总体定位与高校的特色优势相结合,定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力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高技术实验室)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09日第7版

作者:李睿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投诉邮箱labbuild@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abbuild.cn/4782.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31日 下午3:36
下一篇 2023年10月31日 下午4: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微信
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qrcode_for_gh_063cb7fd84ae_34

实验室建设网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328377380

邮箱:labbuild@163.com(可投稿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